奔走相告(沂蒙精神的阶段性)沂蒙精神的现实意义有4个层面,田纪真:浅谈沂蒙精神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12次阅读
没有评论
  沂蒙精神是建立在沂蒙地区当地民风和人民品格基础之上的民族精神。沂蒙精神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沂蒙精神是建立在沂蒙地区当地民风和人民品格基础之上的民族精神。沂蒙精神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并且能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提升自身价值,丰富自身内涵。其产生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在革命战争时期、建国后和平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而不论在哪一个时期,沂蒙人民始终都能紧跟时代脚步,为沂蒙精神的持续发展和内涵丰富做出贡献。

沂蒙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孕育了智圣诸葛亮、孝圣王祥、宗圣曾子、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书法家颜真卿等文化名人;孔子七十二贤徒临沂籍十三人;二十四孝临沂占七孝。沂蒙地区也是一片火热的土地,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正是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传统,无形之中引导着沂蒙人民的为人处世,形成了沂蒙人民舍己为人、吃苦耐劳、敢于奋斗、永不服输的品格,为沂蒙精神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临沂视察时指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他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至此给了沂蒙精神一个准确的定位。在新时期,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保持党的纯洁性,加强党的建设,净化党内风气,为“中国梦”的实现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就必须在传统革命精神中寻求新的启示,就必须对革命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有充分的追溯、了解与发掘。

第一个阶段贯穿了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并在其中逐渐具有了爱党爱军、敢于抗争和无私奉献的内涵。

抗日战争的磨砺赋予了沂蒙精神敢于抗争的内涵。抗日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从亲身体会和亲身经历中牢固坚守共产主义信念,坚定敢于抗争的勇气,坚持党的领导,坚决支持人民军队,涌现出了渊子崖自卫战、西山前等战斗。每一座山峰,都闪耀过革命战争的光辉;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革命烈士的鲜血。沂蒙儿女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前,沂蒙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沂蒙红嫂祖秀莲冒着生命危险救护八路军,沂蒙母亲王换于舍弃亲生孩子养育革命后代……他们与敌人抗争、与死神抗争、更与命运抗争,用热血和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下了波澜壮阔的恢弘篇章。

解放战争时期沂蒙精神无私奉献的内涵逐渐鲜明起来。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儿女前仆后继,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涌现出了“女子火线桥”、“沂蒙六姐妹”等拥军支前楷模。陈毅元帅曾感慨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沂蒙人民永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优良传统,“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就是沂蒙精神的具象化表现,更展示了沂蒙人民坚定的政治立场、明确的政治方向以及崇高的政治信仰。

第二个阶段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一时期沂蒙人民“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沂蒙精神逐渐具有了艰苦创业的内涵。新中国成立后,沂蒙精神非但没有褪色,反倒更加绚丽多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人民坚持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艰苦创业,敢于做出奉献和牺牲的高贵品质,其中最为明显的两个例子就是厉家寨和王家坊前。

解放前,厉家寨流传着这样一条谚语:“穷山恶水种地难,既怕涝来又怕旱,十年就有九年欠;沙石盖子旱龙岗,锄地丁当响,种地不打粮。”从1951年起,厉家寨人开始改造家园,发起了治山治水的攻坚战,1954年冬至1955年春,凿平了11个岭头,填平了70多个大汪和300多条大沟,凿通了三道大岭,迫使13条山河改了道,把1180块小地整成了“三合一”标准梯田。毛泽东亲笔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个好例子……

王家坊前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建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动社员解决缺农具、缺种子、缺肥料、无资金等生产难题。毛泽东为此批示:“这个合作社的经验也证明,适当地、不是过多地、并且是在启发社员有了充分的觉悟以后,对于贫苦社员又加以照顾等项条件下,发动社员投资,解决合作社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是完全可能的。”不畏困难、艰苦创业,厉家寨和王家坊前的改造发展历程,是沂蒙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真实写照。

第三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沂蒙人民紧跟改革开放浪潮,开拓奋进,创造美好未来。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坐落在海拔640多米的龙顶山上,是出了名的穷山村,人均收入在1983年还不足180元。村子自然环境恶劣,居民更是家徒四壁,缺水、无电、无路。改革开放后,九间棚人自筹资金1.5万元,用5个月的时间干完了平常5年的筑路;实现高山水利化,治理了2100亩山滩,整治了450亩耕地……九间棚发展体现出沂蒙精神开拓奋进的内涵,树起了一面开拓奋进的旗帜,也为沂蒙精神顺应时代发展而赋予了新的内涵。

任何一件伟大的创举都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在背后作为支持,而任何一种伟大的精神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都必定有两点基本特征,一是其渊源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二是其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够不断顺应潮流做到自我完善。沂蒙精神承袭优秀的革命传统,历经战争年代的锤炼、建设时期的陶冶、改革开放的考验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新时代,我们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国际形势诡谲多变,我们更需要弘扬优良传统,发掘其中对现如今具有指导意义的内涵,“一步一个脚印”,大步向前进。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

正文结束
 
669313929@qq.com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669313929@qq.com 2023-01-07发表,共计2188字。
转载说明: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来源!
评论(没有评论)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