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能让您好好甄选手机的小文,带你好好的理解手机每个性能指标,让您找到最适合你的手机,希望可以收藏下。
写在前面:
关于智能手机这块最早是从多普达515开始,差不多2004年样子,第一次正式的感受到电脑windows移植到手机上的样子,后面各种型号的多普达或欧版的Orange、palm、带塞班的诺基亚、黑莓、i-mate等等,一系列的智能手机陪伴走过了6~7年,那时候确实会玩,六七年时间买的、置换的手机不下于20个,虽然09年那会也接触过HTC G1,但直到2011年看着安卓系统星星之火烧起来,入手了个HTC的野火(wild fire),至今还很怀念HTC野火那个迷人娇小的样子,估计现在没有几个会喜欢3.2寸这么小的屏幕了,仿佛你会说这是不是老年手机啊?如果您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智能手机的样式外观、操作系统等等真是百花齐放,包括各种阵营的机友论坛每天都会更新各种资源(包括各种软件、书籍、游戏等等)。反观现在手机几乎一个样子,正面屏幕+摄像头,背面后壳+摄像头,除了把后盖的色彩手感做的漂亮外,很少有机型会让人眼前一亮。也许这是最终需求的所向。
如果你着急找一款手机可以点击下方,根据自己的预算需求选择合适的手机,有不懂都欢迎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为您解答。
按照价位区分选择:
1000元以内高性价比手机(千元机) | 1000-1500元推荐手机 |
1500-2000元推荐手机 | 2000-2500元推荐手机 |
2500-3000元推荐手机 | 3000-3500元推荐手机 |
3500元-4000元推荐手机 | 4000元-5000元推荐手机 |
按照功能区分选择:
手机分品牌、硬件和软件来说,不同于以往手机介绍,尽量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您介绍:
一、手机厂商品牌
二、手机硬件部分
手机外部硬件
手机的重量、长宽厚手机的屏幕材料
手机内部硬件
手机的主芯片处理器手机的内存储摄像头电池充电方式安全配置网络模块其他配置
三、手机系统软件部分
苹果IOS谷歌原生安卓(Android)主流厂商安卓优化UI深度定制其他系统
一、手机厂商品牌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就如上这几个品牌,其他品牌如果有异军突起,也会加入到品牌榜中,关于品牌这是一个大家萌新都普遍认同的一个购买手机更新手机的话题,比如:苹果手机用久了不会卡,华为手机拍照很好看,小米手机性价比超高,蓝绿厂手机样子超好看等等,很多人对手机品牌的初步印象都来自于周围圈子的口碑相传。虽然产品的初代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接近于发展了十年的智能手机,加入这个榜单均是能过了大家的认同并有足够的销量支撑下来,只是每个品牌在各自的侧重面不同,有个全面均衡发展,有的在颜值性能上做文章,有的专注拍摄续航等等。
手机硬件部分
1、手机的重量,长宽厚
随着5G手机的普及,机身重量都达到了200克左右,初代机基本在200克往上,相当长一段时间圈内都把5G手机称为“半斤机”,再加个手机套壳贴个钢化膜重量就更感人了,目前来说170克的重量已经是5G手机最轻的重量了,后期可能随着材料的轻量化和电子模块高度集成,重量会继续有所下降,
170克~180克 :超轻手机
180克~200克 :常规手机
200克以上:目前旗舰手机重量(功能多加载模块多)
关于手机长宽厚,其实大家最主要侧重厚度:
手机的长宽是由手机的屏幕决定的,进入2019年后很难再见到6寸以下的屏幕,市售的手机都是6.2寸起步,这和屏幕各种材料大范围应用,生产材料的成本降低以及大家对于大屏的影音娱乐和游戏画面的需求有关,像怀念小屏的亲们,也只有去看看苹果的SE系列产品了,
关于手机的厚度:一般8mm以下就算超薄手机,高于8mm算常规标准手机,虽然各大厂商拼命想出更轻更薄的手机,但要知道就算科技日趋完美的今天厚度下降1mm甚至0.几mm都将意味着全新的手机设计寻找更新更好的材料,背后付出的都将是里程碑的努力。
2、屏幕材料
现在主要应用的两种材料:LCD和OLED两种,其他IPS和TFT等等因为耗电等原因已经渐渐退出手机屏幕上的使用。
LCD:
LCD的发光原理主要是依靠背光层,通常由大量的LED背光灯造成,彩色通过背光层上再加上一层颜色的薄膜,最后通过液晶层,由改变两级电压的大小来控制液晶分子的排布,最后调整红绿蓝的配比。
OLED:
OLED不需要LCD屏幕那样的背光层,也不需要控制出光量的液晶层,OLED可以自发光,所以OLED就像一个有着无数个小的彩色灯泡组合的屏幕。
LCD和OLED的区别:
重量:现实原理上差异,LCD比OLED更厚,重量也更重;
弯曲度:LCD不可以弯曲,OLED可以弯曲做成曲面屏和柔性屏;
对比度:OLED显示的色彩要比LCD要广,对比度OLED有自发光的特性,所以对比度比LCD出色;
耗电量:OLED耗电相比LCD会更低,而且能独立控制发光和关闭;
调光方式:LCD屏幕只要提升背光板白光的亮度就可以轻松提高屏幕亮度了。但是OLED屏因为本身自行发光,OLED普遍采用PWM调光的方式,会造成屏闪。
关于屏幕的几个指数:
亮度:屏幕亮度的单位为尼特(nit),一般手机最高亮度为500尼特,600尼特已经是高端手机最高的了,购买手机一般亮度越高越好,主要体现在一些极端情况,如在阳光下,显示效果要优秀点,当然亮度越高带来的功耗也是高的。两者之间还是选择一个折中点。
屏幕触控采样率:手指和屏幕接触的一个反应速度指标。单位是Hz,常规都在90~120Hz触控采样率,比较高的能达到180Hz、270Hz触控采样率,后者主要针对游戏玩家,在操控上灵敏更顺手。
屏幕刷新率:刷新率的单位也是Hz,一秒钟画面的切换次数,如看激烈的打斗影片或者FPS之类的游戏,刷新率慢的会出现拖影,给人感觉略微的卡顿,目前市面上在售的手机屏幕有60Hz、90Hz、120Hz、144Hz等等,90Hz以上都属于高刷新率。如果购买游戏手机两者首先还是看屏幕刷新率,一般屏幕刷新率够高的话,屏幕触控采样率都不会低,还是能达到让你满意的水准。
手机内部硬件
1、手机的主芯片处理器
手机主芯片处理器品牌主要有六家:
高通骁龙、联发科、三星猎户座、华为麒麟、苹果A系列、紫光展锐
各品牌的旗舰处理器型号为:
高通骁龙:865+
联发科:天玑1000+
三星猎户座:Exynos 9820
华为麒麟:990 5G
苹果:A13
其中性能顶尖最强劲的当属高通骁龙865+和苹果A13两款处理器,
具体可以去看下快科技制作的手机CPU性能天梯图

图表是2018年和2019年的各品牌处理器市场占有率,根据2019年手机CPU市场占比来看,高通占比33.4%,联发科占比24.6%,三星14.1%,苹果13.1%,华为11.7%,其他占比3.1%。
另外这里说明下经常看到的Soc、CPU、GPU三者的关系,CPU就是中央处理器(手机运算核心),GPU就相当于显卡,Soc是目前经常提及的,它是一个高度集成系统,可以包括CPU、GPU两者,可以理解成电脑的主板上既有声卡、显卡、处理器三个模块,如手机某个模块坏了,不可单独拆卸更换,需要更换整个Soc。
2、手机的内存储
手机存储可以用RAM和ROM来表示两种存储模式,比如你购买一款手机时会有选项64G+128G、64G+256G,这里前者64G就是RAM,平时说的运算内存,后面这个128G和256G就是ROM,也就是我们口语经常说的存储容量(手机上非内存说法),最简单一点的理解就是平时手机系统和一些应用APP都是安装在前者64G上面,像照片、视频、音乐、电影、文档等等各种资料都存储在后面128G上面,所以你的手机使用容量可以根据需求来选择,平时只是听歌拍照这样的情况主要侧重后面的容量选择,如果是游戏下载应用安装狂魔前者的容量要大。
RAM和ROM也有等级区分,并不是仅仅看大就好,主要看存储采用的芯片协议:
RAM看LPDDR,目前最高是LPDDR5,其次是LPDDR4×,
ROM看UFS,目前最高是UFS3.1,其次是UFS3.1和UFS2.1,早些年都是用eMMC,因为读写分开,不论是游戏、执行多任务还是拍照缓存,面对现在的各种要求速度性能的软件已经力不从心,eMMC这种在慢慢逐渐淘汰。
以上UFS都是基于UNIX系统的一种磁盘协议基础的,Linux属于UNIX系统衍生品,安卓本身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所以这里还有一种NVMe存储协议,这种普遍运用在苹果手机上面,NVMe这种存储缺点除了贵和供应商少之外没有其他问题,所以你们口中经常说到苹果手机不卡,速度很快,NVMe这种存储起到很大的作用,最新的安卓上UFS3.1性能已经和NVMe旗鼓相当了。
3、摄像头
摄像头可以分为前置和后置
现在手机采用索尼传感器为主流,具体可以在线搜索下索尼IMX传感器天梯图。
主要为大家解释下经常遇到的问题:
像素:很多人会认为拍照的像素越高越好,其实这是错误的,超高的像素必须要有大尺寸的感光元件,这样每个像素点才能把色彩显示的更彻底,否则的话只是能让你原图放大很大,但是画质不能带来本质的提升,要知道现在卖传感器的索尼本身自己的旗舰机型也只有前置800万像素,后置1200万像素,毕竟手机拍照自娱自乐比较多,真正超高像素的用途还是基于商业摄影上。下图就是相机和手机图像感光元件的尺寸大小对比,其中1/2.3英寸的是目前手机用到最多的。

图源中关村,侵删
变焦:这可以分为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两种,其中光学变焦是真正意义上把远处的东西拉到近处,相当于用高级望远镜看东西,数码变焦就不同了,可以理解成拍照拍下来后,在手机或者电脑上放大放大的效果,所以数码变焦的意义不大。侧重还是要看手机本身的光学变焦。
防抖:手机防抖可以分成电子防抖和光学防抖,电子防抖是通过内部拍照的算法进行一些延迟补偿,光学防抖效果明显优于电子防抖,通过里面物理性设置摄像头云台等方式来保障摄像头的稳定性。
光圈:光圈要看手机的最大光圈是多少,光圈越大,近光量也越充足,这样拍夜景或者暗色条件下就有很大优势,同时大光圈拍人或者物品,也越容易让背景变得更虚化。
广角:就是摄像头的可视角度,用下面这张相机镜头的角度来说明下就一清二楚了,焦距越短可视范围就越广,常规手机都在28mm,不过手机通常用角度117°、120°来表示,角度越广,照片产生的畸变也越严重,一般手机都会通过内部的算法进行畸变校正。

4、电池
电池的单位是毫安时一般用(mAH)来表示,5G的产品到来,让手机电池的容量上升了很高的一个台阶,3500mAh对于现在来说都算是小容量了,常规都是4000mAh起步,4500mAh往上就是超大容量了,和以前比起来就是一个充电宝的电池容量。5G模块本身就要比4G耗电。
5、充电方式:
方式上基于手机的接口配置不同的充电器,主要有三种接口:Type-C,Micro-USB、苹果Lightning,前两者为安卓常规使用的充电接口,因Type-C的后期扩展功能广,在主流的手机上占比已经超过90%。
以上是有线充电,无线充电上是依靠磁线圈感应为手机充电,手机是不能离开感应器的,一般适用于办公室充电,会频繁拿起手机或接听电话,还有汽车自驾开导航时,不过个人觉得无线充电意义不是很大。
另外在充电功率上也是大家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现在市场在售的手机几乎都有快充功能,10W的快充功率是起步,10W、18W、20W、30W、40W、50W、65W、甚至还出现了120W的不可思议的功率,依据功率的不同充电速度也不相同,高功率的基本20分钟~30分钟就能把一部手机从0%充到100%。原则上是选择功率越高充电速度越快,比较适合高频率使用手机人群和商务人士,极大的缓解低电量焦虑症。
6.安全配置
主要有屏下指纹、背部指纹、侧边指纹以及人脸识别。还有一种正面按钮式指纹,随着手机全面屏已经退出市场了,进入2020年指纹识别速度和准确率已经相当理想了。不会出现像三年前的手机指纹解锁半天结果锁住。
7.网络模块
进入2020年后,几乎所有手机厂商生产的都是5G模块手机,目前还在售的4G手机均为库存机型,建议入手5G手机,5G时代的到来会让你充分享受更快的网络速度。
8.其他配置
耳机孔:耳机插孔可以分为3.5mm和Type-C接口,其中3.5mm最为广泛,后期Type-C也来参与耳机孔这事,这个口子本来是作为充电口存在,有的厂商去掉3.5mm耳机孔设计,直接用这个Type-C来插耳机,一般会附送一个Type-C转接3.5mm的转接线,但这样手机没电的时候就只能用蓝牙耳机来听歌了,如果蓝牙耳机也没电了,就只能干等着蓝牙耳机和手机电都充好。个人感觉没必要把Type-C当成3.5mm耳机孔的功能,临时用用还行。
NFC: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简称NFC),简单来说,手机配备了这项功能就不用携带各种卡了,乘公交、坐电梯、小区门禁,包括银行卡刷卡消费都可以一部手机完成,安全性也相当的高,就算感应到,也不会误刷。
红外遥控:手机内置模拟各品牌的红外指令,可以控制绝大部分的品牌彩电、空调、音响等家电,拥有一部手机就能完成数个遥控器完成的事,不过对于我来说只是突然找不到遥控器时候应急用下的。
蓝牙:目前蓝牙用到最多的还是蓝牙耳机、和驾车时候实现人车交互,其次就是键盘鼠标啥的输入设备。
WiFi6:这个大家可能有点熟悉和陌生,熟悉是熟悉WiFi,陌生是后面多了个6,其实这WiFi6是伴随着5G出现的产品,简单来说以前的WiFi是WiFi 5,以前没有标注几代只是没有这次的6代速度快影响大,4G升级5G,WiFi 5也升级到了WiFi 6。
三、手机系统软件部分
苹果iOS

苹果独家的系统,也是你们津津乐道的操作系统,有自己独特的生态圈,相对封闭,封闭的结果是有绝对的安全性。
谷歌原生安卓(Android)

这里说的是原生态、原滋原味的安卓系统,谷歌的亲生儿子Pixel是用到最纯粹的,其他还有LG、部分诺基亚。国内销售的手机或多或少都对安卓进行优化或封装。
主流厂商安卓优化UI深度定制

如上以此为华为、小米、魅族、一加、vivo、OPPO等厂商经过深度定制的安卓,如今选择一个品牌等于选择一个系统一个生态圈,如小米来说,你的资料可能会用到它的云空间存储,小米钱包、小米音乐、米家产品、小米运动等等,更换一个品牌后,这些原来的数据资料转移将是一件比较头疼的事,如果是同品牌之间更换,转移资料信息还是相当简单轻松的。
其他系统
其他如黑莓、palm、windows Mobile等等市场份额在国内已经相当少了,如果使用这些系统的话,后期的软件和资料是相当紧缺稀少,因为没有市场也没人去开发。所以这里就不做介绍。如果有时间的话会另外写个专栏。
好了,码字不易,喜欢的话点个赞、喜欢+收藏下鼓励吧!有购机上任何问题欢迎私信留言!
按照价位区分选择:
1000元以内高性价比手机(千元机) | 1000-1500元推荐手机 |
1500-2000元推荐手机 | 2000-2500元推荐手机 |
2500-3000元推荐手机 | 3000-3500元推荐手机 |
3500元-4000元推荐手机 | 4000元-5000元推荐手机 |
按照功能区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