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相告(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进程)互联网发展历史阶段,回顾互联网发展历史,

17次阅读
没有评论
奔走相告(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进程)互联网发展历史阶段,回顾互联网发展历史,

“时也,势也”,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紧贴国家战略优势,顺应潮流运转走势,形成事业格局运势。很多人说运势是天注定的,是很难靠一己之力改变的,其实不然,对于“势”的把握,更多的取决于主观的判断,一个人对形势的掌握,对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研判,这些可以决定未来发展道路;这些都是基于深度的学习和悟性,是可以决定一个人最终能够走多远的最关键因素。

当今天下,创业者无异于是新时代的战士,创业路是一条远距离的长征,在路上就是创业者的生存状态,可能终其一生都难以抵达终点;在中国,最成功创业团队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2021年,从上海石库门到北京天安门,百年走过,从13个人的创始团队,发展为逾95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百年浴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正义的一方,始终以普罗大众的利益为奋斗初心,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把握住的是时代的趋势,民心的所向。

奔走相告(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进程)互联网发展历史阶段,回顾互联网发展历史,当下的创业者亦如此,随着中国经济整体转型步入深水期,经济增长已经从高速转为中低速,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利润稳健型集约增长,从单一营销驱动转向整合创新驱动。随之而来,中国快消品市场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与趋势。这些变化与趋势对于中国的快消品企业及营销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将挑战转化为机会,实现更大的发展,都是所有快消品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快消品的营销,当下已经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线上线下结合,形成互补。

取势、明道、优术,是成就大事业的根本方法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看清形势,明晰趋势,借势发展,造势成就人生,是每一个人需要学习并体悟的功课。

奔走相告(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进程)互联网发展历史阶段,回顾互联网发展历史,

风口就是大势,从事一个行业,需要把握住大的趋势,也就是俗话说的站在风口上。关于中国电商行业的风口,结合二十年运营经验,我想从各个方面以庖丁解牛的方式,为大家抽丝剥茧解读清楚。

刘志波说

,赞247

互联网诞生于美国,最早起源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阿帕网,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它主要是帮助美国国防部抵御前苏联的核打击而建造的通讯网络。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起初是四个节点,到1981年发展到94个。同时,最大的信息检索系统DIALOG也接入了阿帕网。

阿帕网是互联网的雏形,这之后,很多标准和特性亟待建立。这些标准在80年代逐步建立:

1983年,保罗·莫卡派乔斯(Paul Mockapetris)发明了DNS;

1984年,美国国防部把TCP/IP协议确定为所有计算机网络的标准,为互联网的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1991年8月6日,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发明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他在alt.hypertext新闻组上贴了万维网项目简介的文章。这一天也标志着因特网上万维网公共服务的首次亮相。。

在互联网标准已经完善后,中国的学者专家们也开始为接入互联网做出努力。当时由于美国有政策强制对中国进行信息封锁,所以中国也只能通过学术研究的形式进行探索。最终经过政府长期的努力,于80年代初,成功在香港和北京设立国际在线信息检索终端,实现和阿帕网相连,最终接入DIALOG数据库系统。也就是说,中国互联网的应用起初是通过信息检索工具的方式融入的。

直到1987年,另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有力的推动了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就是电子邮件。

1987年9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维纳措恩教授的帮助下,王运丰教授和李澄炯博士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建成一个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20日向德国成功发出了著名的“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这预示着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但不是全功能接入。

但是这一阶段中国学术机构也是努力的申请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同时也收到了美国自然基金会主任斯特芬沃尔夫(StephenWolff)的欢迎。

直至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代表中方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重申接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认可。4月20日,NCFC(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

中国成功实现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预示着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是互联网在中国最早的道路,是以学术牵引发展起来的,在这一时期,互联网的研究几乎都是通过各国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来推动发展,真正触及到普通人,还是个全新的事物。

在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接入以后,科研单位开始着手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主干网的搭建,同时也有民营企业的参与,代表性的主要两点:“.CN”服务器和主干网络的搭建;瀛海威时空主干网的搭建。我们按照时间节点梳理一下标志性事件:

1. “.CN”服务器和主干网络的搭建

1994年5月21日,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

1995年1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的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美国的64K专线开通,并且通过电话网、DDN专线以及X.25网等方式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

2. 瀛海威时空主干网的搭建

1995年5月,张树新创办“北京瀛海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营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业务;

1996年12月,瀛海威的8个主要节点建成开通,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主干网。互联网环境及基础设施的搭建完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化做好了铺垫。

1995年4月12日,成立一年多的YAHOO!上市,彻底激发了中国企业的互联网创业潮:

1996年6月,新浪网的前身“四通利方网站”开通;

1996年8月,搜狐的前身“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1997年5月,网易公司成立;

1998年11月,腾讯公司成立;

1999年3月,阿里巴巴成立;

1999年5月,中华网成立;

2000年1月,百度公司成立。

1996年底至2000年初,未来形成中国互联网商业格局的大公司基本在这一时期成立,其中多以“网站建设”为主,也就是我们说的门户时代。

门户时代来临后,互联网商业模式逐渐确立,请看第二期:互联网商业模式逐渐确立。

举报/反馈

正文结束
 
669313929@qq.com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669313929@qq.com 2023-01-14发表,共计2558字。
转载说明: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来源!
评论(没有评论)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