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城市环境与人性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纷纷往城里跑,在城里买楼房,要成为城里人。那么,城市环境有利于人性的发展吗?
或许,并不是那么如意。城市环境比农村更封闭,并非人员流动封闭,而是环境封闭。曾经的小县城变成了大城市,高楼林立,各种店铺都有,汽车非常多,人员密集。到了上下班的高峰期,车流、人流密集,甚至经常堵车,让人们大伤脑筋。
城市的环境都是工业化设计的环境,并非纯粹天然的环境。在农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环境优美,大多都是自然环境,空气也比较清新,有利于颐养精神,符合人性的发展。人毕竟具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入城市之后,自然属性就要收敛一些,适应社会属性的发展。城市没有农村那样的环境,大多都是人文景观。高楼大厦,隔断云天,甚至很多高楼间距很小,伸一根晾衣竹竿就能搭上对面的阳台。一栋栋高楼就像鸽子笼,空间比较小,但人们趋之若鹜。住进去之后,虽然能买一些现代化的家具和电器,但空间有限,不能买多了。要是想买新品,就要淘汰旧的,只是更新换代就要花不少钱。或许,城里人真的有钱吧,不然何以在城市居住呢?
城市生活成本高,尤其比农村生活成本要高,还没有太多天然的环境,只是高楼就把人们的视线隔断了。人们走在马路上,会呼吸车流排出的废气,甚至能闻到地下管道排出的废气,比起在农村呼吸的清新空气,简直就成了呼吸不畅的地方。要是人在车流如织的马路边走上两个小时,用手指抠一抠鼻子,就会发现鼻孔里都是黑色灰尘,用手抹一下脸,就会发现脸上也是黑色的灰尘,洗脸会洗掉很多灰尘。只是,人们都不说,也就不算什么污染了。
城市居住的人每天生活在局促的房间里,出门就进汽车,还是要进局促的空间,进了单位,局限在办公室内部,还是不得自由。于是,人性得不到舒展,即便有情绪,也得不到有效释放。有人在城市跑步,除非到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去,不然只是在吸废气,对健康反而有害。要是有人购买了健身房的会员,到健身房锻炼,还能获得一些好的体验。不过健身房也在局促的空间内,没有青山绿水,没有鸟语花香,即便用了充氧的装置,也不能代替真实的自然环境。
城市的局促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空间,更好地利用每一寸土地,也更好地工作,出效率,而不是为人性发展设计的。人们在这里受到了局限,不能想喊就喊,不能想跑就跑,不能想吃就吃,不能想睡就睡,不能想撒尿就撒尿,想拉屎就拉屎。一切都得按照时间来,按照工作和生活的节奏来。太随意就会触犯城市管理规则,也会被惩罚。于是,人们慢慢适应城市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人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了。
在农村,人们生活比较随意。虽然人们也要打工,也要挣钱,但毕竟环境比较好一些,没有太多的污染,可以活得随性一些。要是农民,活得就更自由了,除了种地的时候辛苦一点,其余的农闲时节,有大把的时间自由支配,干什么都行,就是躺在床上睡大觉都没人管。只是,随着资本的入侵,农民们日子不好过了,需要到城市打工才能谋生。环境再好,不能挣钱也就不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环境了。人们需要挣钱,哪怕环境脏乱差,哪怕环境有噪音污染,只要能挣了钱,还挣钱多,就算是好环境。而城市自然环境并不好,也有噪音污染,却能提供很多就业机会,生活条件还不错,于是,人们就纷纷往城市跑,认为城市才是好的环境,才有利于人性的发展。于是,人性出现了悄然改变,不是随性自由,而是适应城市快节奏的生活,甚至要改变自身,变成工业齿轮上的一个牙齿,变成城市轰鸣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
那么,在工业发达的城市,人性就变了,变成了社会属性非常突出的人,而逐渐消磨了自然属性。城市的旅游业发达,很多城里居住的人要去旅游,从快节奏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到自然中陶冶情操,缓解紧张的心情。如果在农村,进入慢节奏的生活,根本不用缓解什么紧张情绪,按部就班生活就行了,还能养养精神,闲来无事,喝喝茶,聊聊天,养鸡养鸭。只是,这种生活并不能挣多少钱。于是,挣钱和人性就成了二律背反的问题,挣钱就是反人性,不挣钱的休闲顺乎人性。那么,城市环境的营造只是一种城市设计方案的实施,却不是顺乎人性发展的,或者只是照顾了一些人的活动需求而已。
好的生活应该是节奏慢的,好的工作也应该是慢节奏的,只是城市生活并没有如此理想,弄得乡村生活也开始加快了节奏,或许,城市真的是反人性的地方,需要到风景优美的农村生活,才是好的出路。或者,把工业基地转向农村,促进农村发展,同时建造好的城市环境,打造森林城市,也是好的选择。不过,前提是人们能挣到钱,还能挣不少的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